《白色城堡》剧照
最近,一些医生创作的作品受到大众关注。来自医院一线、经验深厚的他们,总能写出有故事、有温度、有思考的文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理性与感性,共存于医院空间里。医生的使命与责任,是用自己的专业全力救治病人。而与此同时,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的相处、沟通也是这个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给每个遭受创伤的患者和家庭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治疗,还有真正有效的心理安抚和陪伴。
医学,往往也是“人学”。那么当越来越多医生开始写作,他们在表达什么?我们又希望看到什么?
面对疾病,面对医生,很多人尚有知识“盲区”或误解,这就需要得到可靠、充分的科普信息。医生真实而平易的科普写作,在当下尤为珍贵。
前两年,医生、科普作家王兴曾出版过《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这是一本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有针对性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的困惑和问题。
最近王兴写了一本新书《医生,你在想什么》,则是希望让大家建立“医学思维”。他结合执医多年的一线经验,从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医生面对这些问题时会怎么想、怎么做。
比如,王兴写到辅助检查是“穷尽一切可能”“拼图越完整越有意义”;“病历”是“与病对话,予人觉察”。
王兴很真诚地说,这本书不是“命令”,也不是类似“透明厨房”一般的“透明手术间”,而是希望建立更加正常的医患模式,让大家了解到医疗“也就这么回事”,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陶勇评价《医生,你在想什么》时说,若把医学比作大海,这本书里普及的医学思维在他看来是医生建造的小舟,“当你乘上了本书作者所造的舟,你和医生就成了队友”。
除了科普,也有一些医生创作小说,有的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戳中了大量电视观众的心。
日前,医疗题材电视剧《白色城堡》热播。这部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以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青年医生的成长经历为原型创作。《白色城堡》以王扬鸣、路清奇、祖闻达、刘非组成的“急诊四杰”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医者群像”和极具现实意义的高能案例,多维度诠释急诊科人生百态,在打动观众情感的同时,也唤起观众对生命及人性的思考。
区别于那些“开金手指”、自带主角光环的“爽剧”,《白色城堡》的故事非常贴近现实。剧中,在师父路清奇的保驾护航下,王扬鸣一路“闯祸”一路成长,最终成长为出色的急诊科医生。
《白色城堡》原小说作者王成钢,是北京市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急诊冠脉病区主任医师。王成钢在剧集研讨会时分享,医生和文艺工作者都有非常敏感和丰富的内心,可以感知到他人的痛苦,因此会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医者治身,文艺工作者治心。
“海德格尔说过,无限地接近死亡才能了解生的意义。”王成钢说,医生是一个天然的接近死亡的职业,每天面临各种生死。“就算一个石头心肠的人,每天面对这样的场面,也会动心。文艺工作者有天生的悲悯和同情心、共情心,否则不可能创作出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文艺作品。”
王成钢说自己在安贞医院急诊病区已经工作了十几年,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是:绝大多数危重症患者不是被治愈的,而是自愈的。“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大家都是自愈的,那要医生干什么?实际上医生就是支撑患者度过严冬的那根拐杖,直到这个患者来到春天爆发出新的生命力,最终自己战胜疾病”。
虽然聚焦节奏紧张的急诊一线,但《白色城堡》不乏幽默喜感的情节表达。王成钢坦言,他希望过去和未来写的所有作品,其中人物在经历人生的时候都有勇气用诙谐和幽默的话语自嘲,不向生活低头。“哪怕给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哪怕只给他们一点点精神上的支撑力,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这位用小说表达心声的医生看来,因为疾病和苦难是永恒的,所以,“希望和指引是稀世珍宝”。
正如罗翔评价《医生,你在想什么》时说,医学和法学一样,都希望在不确定的世界寻找一种相对的确定。
当医生们积极写作,无论是科普还是文艺作品,“希望和指引”都是他们给予我们的珍贵宝藏。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