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几个问题-天天观天下

  • 发表于: 2023-05-31 15:07:0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提起韩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能受胯下之辱,忍人所不能忍;善于带兵打仗,建不世之功勋。

然而韩信有几件事做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韩信并无大志,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一是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纷纷响应,起来反抗秦朝暴政。当时韩信在做什么呢?在淮阴城临水钓鱼。靠着卖鱼和漂母的施舍,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日子。直到项燕带领义军过境,他才投入其麾下。要说他胸怀苍生,为什么天下英雄纷纷起事,而他却始终"无动于衷"呢?

二是汉王刘邦入关中后,韩信投汉。起初并没有得到重用,仅授一个"连敖",连敖是什么官?大约为军中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参谋长有大有小,想必他的这个"连敖"并不大。韩信不得志,未免与三五个朋友发几句牢骚。发牢骚这种事是最不值得做的,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又会给团队带来很大的负面情绪,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事无补,于国无益。"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韩信等等十四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发几句牢骚,被人当成了谋反。这下麻烦大了,壮志未酬,命还给搭进去了。十三个人头落地,轮到韩信,韩信大喊道:"大王不打算取得天下吗?怎么杀壮士!"从这句话也反映出,韩信给自己的定位也就是"壮士",而不是"王者"。

既然韩信给自己的定位只是一个"王佐之才",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让人不得其解了。

为什么要逃离汉王,欲投往何处?汉王不但赦免了韩信死罪,还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同时到了丞相萧何的重点关注。在可预见的未来,汉王东出争天下,机会比任何时候都多。应该说此时的韩信即便不是踌躇满志、志得意满,也不至于要逃离汉中,奔往他处。环顾四海,韩信又能投奔到哪里去呢?此时的天下两强,一是项羽,一是刘邦。在投奔刘邦之前,韩信在项羽麾下为郎中,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才弃楚归汉。而此时逃离汉王,举目四顾,又该去向何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要攻打齐田广田横?楚汉相争,主要战场在荥阳、成皋一线,刘邦、项羽相持不下,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汉军处于相对劣势,荥阳、成皋几易其手。此时在郦食其的游说下,齐地田广田横已经归汉,齐地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原来经略东北、平定齐地的计划也应因势而变。作为一方面大军统帅的韩信,应该清楚楚汉之战在全国大局中的重要性,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脱离齐地,把战略重点放在会师荥阳上来。然而韩信不但没有顺应战场变化,反而激化了东北战场的形势。贸然攻打已经归顺的齐田广田横,使齐地百姓生灵涂炭,致郦食其惨死临淄城,同时拖延了解决齐地的时间,增加了楚汉战场上的刘邦的巨大压力。如果说只是为了争功,对于韩信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来说毕竟太过狭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在会师汉王时裹足不前?在楚汉相争的紧要关头,汉王刘邦在广武日夜盼望韩信军到来,但韩信始终裹足不进。此时韩信已封齐王,功有名亦有、利亦有,他在拖延什么呢?有两种可能:一是武涉与蒯彻的游说让他动了心,想倚齐自立,欲与楚汉三足鼎立;二是与要挟刘邦,争取更多的封赏。对于第一种可能,韩信自己也说:"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誓不叛汉。虽然后来增加封地后韩信"即日发兵",但对身为齐王的韩信来说,得到一点封地,无所增益,失去的却是刘邦的信任。显然"边际收益"很小,而"边际成本"却很大,不是他应该做的买卖。这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会与陈豨合谋造反?汉高祖十年,代相陈豨谋反。韩信被侦得曾与陈豨密谋,相约"里应外合""图谋大事"。韩信曾先后封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什么会被贬?无论谁当皇帝,也不能放心把像韩信这样优秀的军事统帅外放为诸侯王,更何况韩信在伐齐时已失去了刘邦的信任。因此即使是陈豨谋反取得成功,韩信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还用成本与收益来盘算,对韩信来讲,成本无限大,收益为零。或许用意气用事来解释。但作为军事统帅,深知道"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的道理,显然不符合韩信这样的军事家行事风格。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推究原因,韩信终究不过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而非优秀的政治家,仅此而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