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驶入“快车道”。统计显示,2021年,国内乘用车市场中L2级车辆的渗透率为23.5%;今年上半年,国内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已经超过288万辆,同比增长46.2%,渗透率也升至32.4%。不过,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却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在前不久举行的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多位参会嘉宾也提到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要想持续稳步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标准体系,尤其是要加强数据安全、功能安全等重点标准的修订。
不可否认,这些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比如工信部一直在积极构建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不仅制定发布了国家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而且还初步建立起了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法规引领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共发布报批国家和行业标准39项、新立项标准42项,完成标准需求研究和成果研究31项,同步开展了40多次实验验证及管理体系试行活动。此外,由中国牵头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法规有19项,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工信部还提出,到2025年,要制修订100项以上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应用等方面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到2030年,制修订13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业发展和政府管理对标准化的需求。
尽管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当前的技术发展和企业实践相比,仍然有一定落差。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标准先行非常重要,只有以标准为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尤其像智能网联汽车这样的产品,如果缺乏相应的标准法规,很容易导致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冒进,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曾有业内专家直言,汽车产品在上公告和目录前都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强制性检测,但此前相关的检测项目中并没有涉及自动驾驶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部分车企在量产车上配备的自动驾驶功能不过关,致使事故频发。同样,由于前几年没有对数据安全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掣肘了行业发展。为此,及时推出相应的产品准入、检测标准等至关重要。
在制定标准时,首先是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参与尤为重要。目前涉及智能汽车的政府管理部门至少包括工信部、交通部和公安部,每个部门都会制定相应的标准,为防止出现“九龙治水”现象,国家可从更高层面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对不同部门进行职能分工,通过协同形成标准合力。其次,在国标出台前,行业标准可以先行先试,国家已将制定行业标准的权力下放至汽车行业组织或机构,这就有利于快速有效地制定相对经得起验证的行业标准。第三,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时,需要设立相对完善但又具备一定灵活性的调整机制,以便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让相应的标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地都在快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规范和要求,在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要防止各地标准相互“打架”,让企业无所适从。
总而言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技术和产业层面的创新,也需要制度和标准层面的创新。只有让标准与技术共同前进,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走在全球前列。(记者 施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