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项羽、刘邦两个军事集团有实力有欲望、会思考会判断,其他反秦实力派也有,而且章邯等秦降将集团也有。如果他们都按照基本相同的理性决策,那么鸿门宴前后,章邯等秦降将一直活着并封王的原因,刘邦一直活着并封王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他叫章邯,是始皇帝亲自任命的九卿之一的“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
自从始皇帝驾崩、二世皇帝即位以后,以陈胜、吴广为首的九百名戍边的士卒七月在大泽乡举事,各地陆续出现了以原来的楚齐燕赵魏韩为名的诸侯国和军队。到了冬天,陈胜派遣的周文等将领率领几十万兵力攻入函谷关,到达戏水。根据二世皇帝的命令,数十万在骊山服劳役和出身“奴产子”(私家奴婢的子女)的青壮劳力得到了赦免,并由章邯带领他们抵御叛军。由于兵士大半曾在骊山服劳役,章邯所率领的这支军队也被称为骊山军。章邯领导着骊山军打败了周文的军队,将败逃的周文杀死在曹阳。之后,二世皇帝又增派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等带兵增援章邯继续平叛。
(相关资料图)
二世三年十月,章邯率领骊山军与另一位朝廷大将王离率领的另一支北方大军九原军(因驻守九原郡而得名)会师攻打赵地叛军占领的巨鹿城。在这个新的一年的首月,章邯的平叛事业也达到了顶峰。然而,一个多月后,数万渡河后弄沉船只、砸破锅碗的楚地叛军不但攻打了骊山军与九原军结合部的甬道,击溃了骊山军援军,而且会同巨鹿城叛军及其他来救援的叛军彻底消灭了负责攻城的九原军。
自此,反叛和平叛形势整个逆转,原先各自为战的各路叛军,在赵地组建了诸侯联军,推举了楚地叛军将军项羽为联军总首领,号称“诸侯上将军”、“纵约长”。同时,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等入狱被杀等消息陆续从首都咸阳传来,之后,回首都的长史司马欣更是带回了朝廷新丞相赵高不信任、不增援的坏消息。
面临既无力战胜叛军又无法摆脱叛军回师关中的困境,以章邯为首的二十余万骊山军开始寻求与反叛联军议和。经过多次交战和谈判,最终,以“章邯做人质”、“骊山军为联军做开路先锋”、“让骊山军在关中地区建国”为条件,反叛联军与骊山军在洹水南边的殷墟上进行了会盟。“
败军之将章邯拜见诸侯上将军。之前,章某等不识时务,和各路诸侯为敌。现在,骊山军二十多万将士愿意倒戈,为联军做先锋,杀进关中,消灭祸乱天下的赵高奸党。要追究过去的罪过,希望诸侯上将军及各路诸侯只惩办章邯一人。”
“章少府不必自责,过去都是各为其主、各尽职责。项某和各位王侯将相都商议过了,只要骊山军愿意反正,为天下百姓除去暴政,过去的恩怨自然是一笔勾销。同时,联军上下已经同意,拥立章少府为雍王,带领骊山军兄弟们在关中称王建国,由长史司马欣代替您做上将军,带领骊山军为联军开路。”
一番场面话过后,章邯返回骊山军向司马欣、董翳、章平、周类、姚昂、盗巴、苏驵等主要将领及亲信交代事宜:“前两年平叛作战,楚王陈胜、楚将周文、项梁、魏王魏咎、魏相周市、齐王田儋、赵王武臣及几十万诸侯军将士都死于我们之手。如今,接受我们倒戈的正是那些死者的兄弟子侄、朋友同僚。他们不向我们寻仇,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宽容,而是因为我们二十多万披坚执锐的将士组成的大军不容小觑。接下来,愚兄要去联军军营去做人质了,希望各位兄弟小心谨慎地带领我们的部队,既要顺利向关中进军,也要时刻警惕诸侯联军的动向。只要二十多万大军还在我们手下,即使联军再残暴、再怨恨我等,愚兄也不会有危险;如果手下无一兵一卒,即使联军再仁慈、再宽恕我等,愚兄的性命也难保。愚兄和二十几万弟兄的身家性命就拜托各位了。”
交代完毕后,章邯正式到联军中做了人质。长史司马欣等则率领二十多万骊山军向关中进发,诸侯联军则跟随在骊山军后面。在相互戒备的情况下,骊山军、诸侯联军逐步向西推进,平定了秦朝廷控制下的各个地区。几个月后,当部队推进到函谷关前时,骊山军传令官吕马童向诸侯上将军及章邯带来了新的请示:“发现沛公刘季带领的另一路楚军在函谷关闭关据守,阻挡大军前进。司马欣将军请求允许派遣都尉董翳等带兵攻城。”
“根据联军和骊山军殷墟会盟的约定,骊山军应当占有关中。沛公的部队闭关据守,是藐视纵约长,是对诸侯联军的公然对抗。况且,如果沛公要占据关中,那么骊山军二十几万兄弟难道要远离故乡到其他诸侯的地盘上安生立命吗?为了纵约长的威望,为了大军的稳定,章某希望联军能协助骊山军攻打函谷关。”
随后,在楚将英布和都尉董翳等带领下,骊山军和诸侯联军的先锋部队攻占了函谷关,骊山军和诸侯联军相继进入关中。当时,诸侯联军兵力达到四十万,骊山军兵力二十多万,沛公军兵力十万。
在剑拔弩张的前夕,传令官吕马童又给章邯带来了司马欣的新请示:“沛公派来的使者表示,‘如果强攻十万沛公军占据的咸阳,骊山军即使取胜也要损失至少数万兵马,而且会十分疲乏。如果诸侯联军乘机攻杀复仇,骊山军恐怕也会败亡。沛公愿带领部队退出关中,希望与骊山军和解。’我们骊山军是否应该与沛公和解,应当如何向纵约长表态。”
为了自身和下属的安全,章邯觉得沛公使者的话有一定道理,随即前往诸侯上将军大帐,向项羽等表示了除骊山军单独进攻之外,和解或联合进攻两种选择都是可以接受的,更倾向于和解。
经过好几个时辰的等待,章邯和传令官收到了诸侯联军高层的最终决定:“按约定,关中地盘归骊山军所有,诸侯联军不该为此和友军拼命。沛公部队本来由关东人士构成,又吸纳了不少关中的降兵和青壮劳力,不管联合进攻或单独进攻都将增添兄弟相残。既然沛公部队愿意退出关中,利益分歧已经基本解决,诸侯联军愿意看到沛公军和骊山军的和解。”
第二天,各方高层在鸿门进行会盟,沛公向诸侯联军、骊山军高层致歉,各方正式和解。盟会宴席上,各国的王侯将相纷纷抱怨:“之前的纠纷都是巨鹿大战之前楚王单独发布‘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引起的。推翻秦朝,是楚齐燕赵魏韩各国共同出力完成的,楚王只是楚国一国的王罢了,凭什么单独决定关中的归属?殷墟会盟,各国都有君王或将相参与,依殷墟会盟的约定,骊山军应当占有关中。”过了几天,各支军队都派部分兵力进入咸阳,公开处斩了赵高奸党及他们谋杀秦二世后所拥立的伪秦王,没收了秦皇宫的宫女珍宝财物,由各路诸侯一起分了。分配之后,各支军队的首领再次在戏水附近进行会盟。
“如今,虽然推翻了暴秦,但仍然有楚齐燕赵魏韩雍之分,诸王并立,今后恐怕免不了再起纷争。况且,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暴秦,靠的是诸侯上将军和各将相的力量。不如仿效武王伐纣之后的做法,拥立诸侯上将军为天下共主,位居诸王之上,再分封有功的将相为新的诸侯,确保天下稳定。”“诸侯上将军本是楚王的臣子,如果因为此次会盟反而位居楚王之上,于礼不合,恐怕天下人不服。不如将‘周初分封’和‘齐桓主伯’相结合,拥立楚王继任周天子之位,拥立诸侯上将军为王,且任诸侯之长,主持会盟及分封大事。一者,击破王离军、保存钜鹿城、联合各诸侯、接纳骊山军,大多依赖楚国的力量和诸侯上将军的德行;二者,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周公代周成王摄政分封天下,都有先例可循。”
于是,参与会盟的王侯将相们代表天下所有诸侯遥尊原楚王为义帝,担任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拥立诸侯上将军项羽为西楚王, 以梁地、楚地的九个郡为封地,担任天下诸侯之首,效仿周公、齐桓公、晋文公,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等重大事宜;封沛公为汉王,以巴郡、蜀郡、汉中郡为封地;将关中分成三块,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将,分别封为雍王、塞王、翟王;将函谷关以东的其他地方分封给其他有功的将相和原先的齐王、赵王、燕王、魏王、韩王。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说:“各诸侯会盟已经把关中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麾下的骊山军大多是关中子弟,应当呆在秦地。我手下大多是函谷关以东人士,何苦要让双方的将士远离故乡。”
“项王接纳骊山军,让将士和百姓少受战火之苦,又公平裂土分封,以便休兵罢战,真是仁德。”“项王不畏秦军势力强大,以少胜多,击败秦军,解救了巨鹿,奠定了反秦大业的基础,为天下伸张了大义啊。”“项王主持分封,带头尊奉义帝为新天子,既维持自身和义帝原有的君臣关系,又重塑了全天下的礼乐秩序。”“项王既顺应了众将相裂土封王的需求,又避免了和楚齐燕赵魏韩等原有诸王的冲突,对天下而言,这样最明智不过了。”“项王把关中分给三个秦将和二十多万骊山军,又把汉中巴蜀分给汉王,既履行了殷墟盟约,又兼顾了义帝还是楚王之时单独发布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真是找不出比这更加体现信义的办法了。”在一片“仁义礼智信”的赞美声中,各诸侯受封领赏后,各自返回封地,其中,汉王则前往汉中,与反秦时候就已进军那里的部下郦商会合。新任的西楚王项羽也带领自己的部队返回彭城。章邯、司马欣、董翳则按照各诸侯的要求遣散了部分骊山军士兵,将剩下的军队分成了三支,各自也前往了封地。
之后几个月内,一些流言在关中,尤其是豪强大族之间广泛传播:“听说九原军之所以在巨鹿被消灭,都是因为骊山军不拼命相救”“那么多老秦世家子弟都没有回来,役夫、‘奴产子’居多的骊山军却回来了”“章邯、司马欣、董翳的手下骊山军都是原来的骊山役夫和出身‘奴产子’的人,以前都是地位低贱的人,现在凭什么占据关中当起了大小官吏”“听说真正的骊山军士卒都被项羽使诈坑杀在新安了,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人跟着入关”“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人手上没兵了,不但没死还当上诸侯王,是因为项羽等人傻”“可不就是傻嘛,听说本来他们借机可以消灭沛公,却放过了沛公,让沛公做了汉王”“听说按照原来的约定,沛公应当占有关中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人手上没兵了却还占据关中,真是不公平啊”……
伴随着流言的传播,汉王的部队顺原路返回关中,袭击三秦,陆续击败章邯、司马欣、董翳、章平、周类、姚昂、盗巴、苏驵及赵贲等带领的一支支军队,将章邯包围在废丘。后来,汉王的部队引水灌废丘,废丘投降。伴随着一句“本少府愧对始皇帝,来世再为始皇陛下掌山海池泽之税”,章邯自杀了。包围废丘期间,汉王下令废除了秦的社稷,改立了汉的社稷,并陆续征发三秦军队的俘虏、关中的青壮劳力以及没有载入兵役名册的老弱人丁到军队中,率兵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
四年后,包括杀死义帝的英布在内的其他诸侯,在汉王的领导下,共同率军追击和围攻遵照“楚汉鸿沟和约”东归的项羽部队,追杀项羽到乌江,项羽最终自刎而死。最后,郎中骑王翳拿到项羽的头,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而这五人都是当年的骊山军降卒。因此,把悬赏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坚儿,以上就是我们杨家的先祖汉代赤泉侯杨喜从当章邯身边亲兵开始到被汉朝封侯期间的经历。这个故事和杨喜曾孙杨敞告诉他岳父太史公的不同,因为这个故事在我们杨家只许历代父子临终前口口相传,不许外传。你要牢记和学习这个故事,将杨家继续传承下去。”“儿子谨记在心。”北周天和三年,隋国公杨忠病逝,杨坚承袭父爵。
上面是不同于史书记载的个人小说,却有可能更真实、更符合逻辑。
设身处地站在章邯的立场思考,合理的逻辑应该是:“只要二十多万大军还在司马欣等原秦将手下,即使项羽等人再残暴、再仇恨杀死项梁的章邯,章邯就还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生命也不会有危险;如果原秦将手下无一兵一卒,即使项羽等人再仁慈、再宽恕杀死项梁的章邯,章邯的价值也微乎其微,他的性命也难保。”但是,史书记载下:通过坑杀所有降卒、屠咸阳,展示了项羽等人的残暴和仇恨秦人;这样残暴和仇视秦人的项羽等人,却在章邯等人在成为光杆司令、不知道刘邦已经入关的情况下,让章邯这个仇人活着,并最后封王。而如果项羽等人知道刘邦已经入关了,那么刘邦将和二十多万秦兵有利益冲突,更加没有坑杀的必要。而假如按照二十多万秦兵大部分始终在章邯等手下来演绎史书记载下的后续事件,那么,章邯等三人在项羽入关后被封在关中、刘邦在鸿门宴没死而且被封在汉中巴蜀等事件更容易被解释和理解,只不过,刘邦集团(汉朝)、其后继者和大部分人对项羽的批判将大打折扣,刘邦集团(汉朝)还定关中和反对项羽在政治上的正当性也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