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至少巡护一次
山东是文物资源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有泰山、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齐长城、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另有合并项目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
(资料图片)
不过,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近一半没有管理使用单位,尤其是大量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价值高,分布地域广,安全风险大,巡护难度大。此前,全省各地通过采取聘请文物保护员、专职安保公司、社会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对文物加强巡查看护,但仍然存在资金缺口大、人员流动性大、看护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
此次设立的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用于协助政府保护管理没有具体管理使用单位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辅助性岗位。在岗人员须按时对所负责区域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护,原则上每天至少巡护一次,在巡护过程中要做好巡查、看护、记录、协助宣传等日常管理工作。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依据《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统一实行政府补贴,工资标准执行岗位所在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或月最低工资标准,按月发放,并按规定为在岗人员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或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同时,各市可根据文物分布实际情况,在满足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巡护需求的基础上,调剂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用于周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巡护工作。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将强化部门沟通协调,督促各地尽快将岗位人员认定补齐,做好业务培训,规范岗位管理。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营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齐长城经验得到推广
实际上,为文保单位设立公益岗,山东已经有成熟经验。
“我现在每天拿出两小时时间巡护齐长城,确保它不被破坏,比如有人不知道这是受保护的文物,想要从这里取土,我会及时制止,并将相关政策告诉他。这份工作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儿,还能有一份收入,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齐长城巡管员、临朐县蒋峪镇牛旺子村村民刘晓庆说。
被誉为“长城之父”的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作为我国古代早期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两千多载的光阴里,它凝聚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但也面临保护难的问题。2022年,山东省政府将“文物保护巡查”列入公益性公共管理类岗位,首批确定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860个,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名巡护员负责巡查,极大加强了齐长城的人防力量,有力保障了齐长城本体安全和风貌完整。
正是在此基础上,今年,为加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看护工作,根据全省16市提出的保护需求,按照因需设岗的原则,山东决定设置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巡护公益性岗位参考计划1749个,实际岗位数量由各县(市、区)根据已开发岗位情况、年度岗位计划、工作任务需求、基层实际等因素综合确定。
有人盯、有人管、常态巡只是第一步。在强化公益岗人员巡查的同时,山东还将综合运用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深挖文物保护新解决方案和新技术应用。通过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单位远程实时监控和高效智能巡检,利用24小时不间断的安防监控系统对文物巡管员进行辅助考核,实现“人防”与“技防”相互补充促进。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山东作为文化大省,通过综合运用制度机制、资金投入等手段,完善文物巡查管护“全链条”,夯实文物安全“物防”保障,探索形成“人防+技防+物防”文物安全巡管新模式,有助于系统化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抓牢“保护”这个文物工作的主线。
近日,为贯彻落实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精神,推广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的做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关于设置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的通知》,在全省设置1700余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看护工作,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一次性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的省份。(张九龙)(完)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