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林颐
阅读《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作者杨昊欧,文学博士出身,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多年。该书精选了先秦到当代的24篇经典散文,大多是语文教材出现过的,或者我们经常能读到的或听说过的,比如《曹刿论战》《桃花源记》《丰乐亭记》、鲁迅的《秋夜》、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读者心理上就有种亲切感,容易进入共读的氛围。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 作者: 杨昊鸥 版本: 四川人民出版社 时间: 2023年4月
中国古代散文与今人印象里的“散文”,在文体上有很大不同,经部文献、先秦子书、历史典籍,甚至诰命、奏表、策论、碑志、序言、书信、笔记等在今天被归入应用文的文章,都归于散文行列。这24篇散文尽可能容纳了各种体裁,前秦古朴,两汉醇厚,魏晋典雅,六朝华丽,唐宋平淡,元明清隽永小品,近代和现代散文则吸收了西方随笔的文体,兼含记叙与议论功能,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联系。
24篇散文对应24种格调:古质,《尚书》;劲健,《史记》;萧散,陶渊明;铿锵,韩愈;雅趣,明代小品文;锐利,鲁迅……24种格调的概括,未必都准确妥帖,但它们要传达的,不仅是文学的品味,更是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心得,而且关乎作品所处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气度品格。
比如,说庄子,对应的格调是“安逸”,选文是《逍遥游(节录)》和《大宗师(节录)》。杨昊欧讲述自己从中学、大学、读研究生到工作后这漫长的时间里,与《庄子》有关的阅读记忆和师生交往。他说这些经历让他有很多感慨,他现在读《庄子》被深深打动的地方,不再是那些恣肆汪洋的譬喻和想象,不再是那些放浪形骸的满不在乎,而往往在一蔬一饭之间,在一哭一笑之间,在真实的人生困顿与矛盾之间。他说自己和学生对话时,发现学生很喜欢跳出世俗规范的庄子,但很少有学生会思考,跳出去后怎么办?什么是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杨昊欧说,《庄子》的内核是一种人生困境的大悲哀,是一种值得深刻品味的悲剧精神,《庄子》不能给出的答案,只能在切实的人生中去找寻。
这样的讲解,切中了一个重要命题——文学有什么用。好的文学,往往不会直接给答案,只是启悟我们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依然保存“真我”。《庄子·至乐》有言:“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所谓安逸,心安则逸,前提是心安理得,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杨昊欧在该篇结尾引述了古希腊哲学“人啊,认识你自己!”与儒家思想强调自强不息的观念,从而赋予了“逍遥”更豁达更进取的内涵。
一起来体会杨昊欧对经典的解读:读《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真正坚定的信仰总是保有一种自足的快乐;读《史记》,伍子胥的坚韧、执着、立场分明,正是春秋时期风云人物的普遍气质;读嵇康与山涛,骨子里除了有贵族式的傲气和对诗意人生的追求,更有对心中笃守的坚持;读王羲之,惠风和畅的好时辰,不在了,想不明白,就干脆睡大觉吧,一觉睡到大天亮;读陶渊明,在看似冲淡、超然的情绪下,面对生活与内心的激烈矛盾;读韩愈,在窘迫的处境中顽强站立,说出了科举选拔人才时广大知识分子纠结的心声;读柳宗元,记录那些曾经兜兜转转、欲求解脱而不能的精神困境,获取在某个契机下“想通了”的宝贵瞬间;读苏轼,在性格深处保留不从俗流的倔强,以幽默和会通实现安稳的人生理想;读傅雷,体会坚毅独立、意趣高远的文化品格;读史铁生,理解与命运达成和解乃是人类的终极归宿……
阅读《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能真切地感受到杨昊欧选文的用心所在。这些散文是文学的珍品,也是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精神人格的传承。(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