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北汽历史光环,但无论从股权还是技术方面,如今的北汽制造都与北汽集团毫无关联。
在汽车行业中,为凸显技术等领先优势,多数自主品牌常以合资、或外资企业背书;从某方面讲这些有关联的公司都有着一定的密切联系,比如软、硬件通用,技术共享,联合研发,共同设计等。
车企上演李代桃僵戏码,地方私企顶“国字清名”
但有两家毫无关联的车企却经常被消费者混淆;前段时间,北京汽车制造厂(BAW)迎来71周年庆典暨品牌战略发布会,在其官方宣传中,虽字字未提北汽集团,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两家是同一家企业的意味。
事实上,北汽制造早已不同当年;2015年,北汽集团挂牌转让所持的北汽制造51%股权,经北京汽车装配厂(民营企业)辗转,如今北汽制造已由山东富路集团控股,该集团曾是一个地方性的、造老年代步车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资质,富路集团有了向乘用车转型的本钱;而“北汽制造”之名,无疑被当成了另一种隐性财产。
6月27日,北汽制造在71周年庆典上发布了新赛道2.0战略;提出未来将聚焦民生新品类,走“产品国民化”道路,布局硬派越野车、皮卡、MPV、微型车和轻卡在内的五大产品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宣布停产的212车型将再次回归市场。
北汽制造称将以新一代212布局越野赛道,新212将致敬经典,延续越野新传奇。此外,北汽制造还将推基于经典212进行打造的212战友版,拥有全新的前杠造型,同时延续了212车型本身的经典设计。
作为国内越野车的鼻祖,BJ212自1965年面市,其制造初衷并非是要生产一款民用车,而是要生产一款四门两座,乘坐舒适,且具备越野性能的军用指挥车。根据北汽制造官方宣传,212自正式列装部队后,至今已累计生产超过200万辆,创中国汽车界单品销量传奇。
旧时“神车”根正苗红在“北京”,北汽制造已无关
但这段历史与荣誉对应的其实并非如今的北汽制造,从根正苗红的角度讲,BJ212等品牌资产应归属于北京越野。
资料显示,北汽制造和北汽集团都将1958年,由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更名而来的北京汽车制造厂视为自己历史的开端。在1973年之前,两者实际上是同一家公司。而1973年成立的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北汽集团前身),则标志着二者正式分化成上下级的关系。1983年,北汽制造与ACM(Jeep品牌母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后几经重组拆分,北京吉普更名北京越野。
在当时,BJ 212是由北汽制造(当时隶属于北汽集团)和北京越野同时生产,但该车更高一级的归属权其实隶属于北汽集团;以2014年为分水岭,北汽制造被剥离出北汽集团,一同被带走的还有BJ 212的生产资质,后来该车先后由北京汽车装配厂、富路集团生产。
出走导致穷末路,转头又累老东家
身份变了,也意味着BJ 212不再是曾经的吉普;根据网络公开数据,在北京汽车装配厂接手后依旧有不少消费者因情怀买单,2015年该车销量达近年最高约8千辆,此后诟病于品质问题等销量逐年下降。自2015年至2021年,BJ 212累计销量不足2.9万辆。
“自北汽制造脱离北汽集团之后,北汽制造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与技术层面跟北京越野BJ40等北汽集团产品并无关系,所采用的技术与平台完全不同。” 一位北汽的内部人士告诉青橙汽车。缺少了来自老东家的新技术与制造体系支撑,一代经典走向末路,BJ 212在坊间也被称为了“工业垃圾”。
但不少“吃瓜群众”却将矛盾的焦点指向了北汽。显然,对于不熟悉两者历史的消费者而言,从名称上很难区分产品的从属关系,这也给北汽带来了诸多负面言论。
如今借71周年庆典,北汽制造在重温品牌历史过程中,宣布BJ 212再次回归;这种产品与营销行为,或又将引起消费者的新一轮误解,对市场、对行业而言无疑都是一种伤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