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安宁的艺术”艺术展览与学术活动开幕式和主题论坛近日在上海大学伟长楼顺利举办。活动以“信任”“尊重”“沟通”为主题,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将从5月持续到6月结束,涵盖艺术展览、新书发布会、学术讲座、工作坊、科普宣传等。
(资料图片)
今年5月初,国家卫健委下发了“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的通知,安宁疗护试点从2017年的5个区域,扩大到了现在的130多个试点省市。毫无疑问,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安宁疗护已成为老年健康照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上海大学“2023安宁的艺术”系列活动的举办,正是为了回应安宁疗护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让更多民众了解安宁疗护的理念,认识到安宁疗护服务对每个家庭的重要性,让更多医护人员能够开展切实有效的科普宣传,并以学术研讨推进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跨学科的专业发展。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为开幕式致辞,并强调上海大学在前期丰富成果积累的基础上,依托综合性高校的优势,将继续积极推动安宁疗护事业,探索形成安宁疗护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大力宣传安宁疗护理念,积极推行生命教育。
在开幕式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吴乾渝、普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奉典旭共同为《临终关怀学概论(第二版)》的发布揭幕,并为上海市各区安宁疗护服务机构及上海大学代表赠书。在新版本书籍的指引下,安宁疗护团队成员的岗位培训教育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能够为更多的终末期患者提供全方位照护,让生命温暖谢幕。
“2023安宁的艺术”的作品和展览征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和影响力,120个作品包括画作、海报、装置、小品、诗歌、科普视频等,在50多位作品创作者中,有来自医护团队和他们的家属,有来自患者和安宁疗护志愿者、有艺术家和艺术专业的师生、还有来自关注老龄服务与安宁疗护的普通大众和社会组织。在5月至6月的系列活动中还设置了包括3个医疗机构、2个街道和1个基金会的6个分会场,这些作品也将在后续分会场中与学术活动的开展进行巡展。
开幕式举行了作品的颁奖仪式。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共同为获得一等奖获得者颁奖,鼓励更多丰富、专业的作品参与到安宁疗护的宣传中去。
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出品的儿童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改编的话剧在开幕式舞台上演出,通过话剧的艺术表达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拉进了与大众的距离,引发大众对于从爱与被爱中获得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思。
在下午“安宁与艺术”学术主题论坛上,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何天虹教授分享了他们探索艺术疗法应用于安宁照护和生命教育的心路历程,强调了艺术无限扩展有限生命的特性;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 JD Carpentieri教授则通过分享老年人应对健康挑战的选择、优化和补偿的叙事,揭示了老年人健康保障中的现实和挑战;上海上艺戏剧社社长袁东瑞分享了话剧《生命行歌》的创作之路,以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程明明副教授分享了以安宁、艺术与社区的联结,将健康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等主题。
“安宁跨学科圆桌论坛”由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社区枢纽站、英国利物浦大学、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等单位的代表展开了热烈互动,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优势,借由艺术的表达为安宁疗护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宁的艺术”系列活动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它不仅成为了国内首个以安宁疗护为主题的艺术展览,更是一场集医学、人文、社会、艺术多学科特色的国际化学术盛会。这一活动通过集聚各方力量,相聚在上海大学,为普及安宁疗护理念、推进安宁疗护学科化发展形成一个跨界交流的国际化平台。
活动由上海大学主办,社会学院承办以及包括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英国巴斯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上海市徐汇区康健新村街道、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社区枢纽站等高校、行业协会、基金会、社会组织多个单位和医疗机构协助举办,同时,也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