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能投科技等4家企业被点名 碳排放权交易“红线”不能逾越

  • 发表于: 2022-03-31 11:40:30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然而,还是有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无视并逾越了这条“红线”。

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开了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引起各方关注。其中,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4家企业被点名,存在的问题包括: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工作走过场;核查程序不合规,核查结论明显失实;编造虚假检测报告等。

生态环境部公开这些典型问题案例,是为了充分发挥警示作用。此举不仅让目前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看到了相关部门的态度,也给正在参与或将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提了个醒,以便及时自省自查。去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并成立31个工作组展开专项监督。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对碳排放权交易高度重视,监管层面自然不会放松。

全国碳交易市场运行不足一年,就出现数据造假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放映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尚未健全,总体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不过,未来随着规章制度的完善,对碳排放数据的监管将更加严格,数据造假面临的处罚恐怕就不会是公开点名这么简单,企业因“钻空子”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目前,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是发电行业的2162家重点企业,汽车行业并未被纳入其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汽车企业就能够“高枕无忧”了。按照目前的规划,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将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车企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迟早的事,这也是行业一直以来形成的共识。

在汽车行业,排放检测造假等行为是行业顽疾,至今仍然存在。近年来,从国内到国外,汽车企业已出现多起因排放造假而被巨额罚款的事件。最典型的莫过于持续发酵多年的大众汽车“排放门”事件,不仅令大众汽车声誉受损,还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就在今年3月,丰田旗下的日野汽车因存在大规模尾气数据造假行为,日本交通部撤销该公司4台发动机的认证。在中国,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更是屡见不鲜,尽管国家加大了监管力度,但始终没有杜绝。

如今,在国家以“碳排放数据”为准则的新的监管标准下,又出现了数据造假的老问题。对于汽车企业来讲,即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刚刚开启,其身份也不是“旁观者”,而是“未来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汽车行业随时准备着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入交易系统后,节能减排做得好的汽车企业可以少交税,可以出售碳排放配额赚钱;排放超标的企业则可能面临更高的税,而且要花费巨资购买碳排放权以补足配额。对于车企来讲,“双碳”压力下,更要严防碳排放数据造假,不能触碰底线。

之所以会有企业在数据上“动歪脑筋”,归根结底还是造假成本低,碳排放交易成本高。目前碳排放量的测量主要还是以核算方式为主,监测手段为辅,这就让有些企业“有缝可钻”。对此,笔者也希望相关管理部门重拳出击,对造假行为零容忍,打造“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监管体系。

随着生态环境部公开点名,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将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重点。企业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上规范。在“双碳”战略指引下,汽车企业必须树立起底线意识,牢记立身之本,认认真真“减碳脱碳”,合法合规交易,真正担起社会减排的责任,杜绝造假行为,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记者 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