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乃至未来,舱驾融合是汽车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日前,百度IDG智舱业务部&智驾融通创新部总经理苏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此判断道。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发展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行业逐渐就舱驾融合的趋势形成共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开始进入这条新赛道。苏坦强调,百度在这个领域的核心定位是成为一家本土的新兴科技Tier1(一级供应商),为行业提供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现在行业人士口中的智能座舱,此前更多被称为智能车机。苏坦表示,称呼的转变与技术发展趋势息息相关。据他介绍,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域控集中化带来了很多改变。过去,车上分布着几百甚至上千个ECU,规模性整合和串联十分复杂。最近两三年,底层架构的变化使得无论是车身域控制器,还是座舱域控制器都得到统一的管理和连接。过去局限在车机内的控制功能开始大量向外释放,控制范围从车机本身覆盖到整个座舱。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在按照从分布式到集中式,再从集中式到中央式的方式发展。而目前,域-集中式已演进成跨域融合式,进而激发了跨域融合整车中央控制器的需求,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两个域的融合尤甚。
苏坦认为:“随着硬件越来越完善,算法越来越先进,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很多的功能会形成相应的上下分工,值得行业携手推进创新。”
舱驾融合趋势之所以越来越明显,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芯片算力的大幅提升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1月,高通发布了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最核心的部件是一颗采用5nm制程的SoC芯片SA8295系列。此前,5nm工艺只在手机芯片等消费电子类产品上使用;如今,汽车芯片工艺升级的“第一枪”就此打响。当年11月,百度、集度和高通宣布,集度首款量产车将采用由百度和高通共同支持的智能数字座舱系统。该基于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搭载集度和百度携手开发的下一代智舱系统及软件解决方案,并配套预计2023年上市的集度量产车。这是5nm制程芯片首次上车,被视作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有行业人士就此指出,智能汽车赶超智能手机的节点到了。
随着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融合发展,以及用户对于人机交互体验和“内容+服务”品质的不断追求,智能座舱功能对于CPU和GPU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苏坦提到,除了芯片算力的进步,还有芯片专用化及更强的人机交互系统出现,这些要素共同为舱驾融合打下了根基。
产品将量产落地
基于这样的认知,百度结合行业需求,推出了下一代智能座舱软硬一体的产品Apollo Robo-Cabin,帮助车企打造类似汽车机器人的产品。据悉,Apollo Robo-Cabin的核心定义是领先一代的软芯融合智能座舱计算平台。
苏坦向记者表示,这款产品把百度AI与核心SoC进行了深度整合。“这个深度整合并不是技术趋势中的软硬分离式整合,而是真正将百度AI算法与芯片的AI算法进行定向优化,从而获得超额收益。”他介绍说。
值得注意的是,Apollo Robo-Cabin的实现,体现了“舱-驾-图”三方合力。据悉,Apollo Robo-Cabin采用高通8295芯片,并在合作过程中将自己的AI技术、语音座舱感知技术与高通芯片进行充分定向优化和深度整合,借此成为软件和芯片深度整合定向优化的最强算力平台,从而帮助智能汽车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在智能驾驶方面,百度推出了中国首个实现城市级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ANP 3.0。百度ANP 3.0坚持软硬一体思路,全栈自研算法和计算平台ACU,确保端到端的效率最大化;同时,关注城市域、高速域及泊车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为了确保安全等级的最大化,整个系统做了包括感知在内的多套安全冗余备份,从而实现自动驾驶的高安全等级。
此外,在人机共驾时代,导航系统和高精地图共同孵化出全新产品——人机共驾平台。苏坦称,下一代地图将是“三图合一”(导航地图、高精地图和人机共驾地图)的完整产品,并且是“舱”与“驾”完整结合的最好产物。
记者了解到,博世也在规划舱驾融合和整车中央电脑产品线。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中国区高级副总裁、智舱技术业务单元负责人郑新芬提到,博世舱驾融合1.0基于更高算力和功能安全的芯片,在座舱产品中融合APA(自动泊车辅助)、RPA(倒车辅助)、HPA(记忆泊车辅助)和最高L2+自动驾驶功能。中央电脑则是最终产品形态,基于高阶融合SoC,融合智能座舱和L2++自动驾驶。
博世智能舱驾融合硬件方案,在单一SoC上集成智能座舱的屏幕、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同时集成智能驾驶所需的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中央计算任务由域控制器通用计算模块执行。从成本角度上来看,可简化整车设计,体积更小,硬件成本和管理成本更低,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从功能体验上来看,可实现跨域功能的开发,统筹算力调度,提升应用效率,减少通信延迟,体验也更为流畅。
在新趋势中寻找机遇
苏坦透露,百度ANP 3.0将亮相今年的广州车展,并在集度汽车上首发量产。“今年以来,采用百度自动驾驶方案并已落地量产的车型越来越多。”他提到。
同济大学教授马钧针对智能座舱,提出了“代际划分”的理念。之所以社会学范畴的“代际关系”用到座舱领域,就是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进行思考。他认为,智能座舱呈现“四新”特征:新用户、新技术、新市场和新产品。目前,零部件企业、系统供应商、芯片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舱驾融合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在马钧看来,智能座舱形成生态,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出现,生态将是智能座舱的“终点站”。不过,目前智能座舱行业需要回答三大问题:一是基础技术框架如何满足目前的生态需求;二是何时、推出何种产品、应对何种场景;三是用户喜欢哪些功能,高频使用场景有哪些。
智能座舱是用户与车辆交互的最直接媒介,用户在车内大部分的操作,包括听到、看到、触摸到的都在其范围内。在苏坦看来,控制本身并不必然给用户带来满足,判断的一个维度应是看其是生硬连接还是柔性连接。作为交互系统,用户要迅速得到反馈、进行流畅互动。技术的发展,使得座舱从概念开始真实地变成将所有熟悉的功能连接起来的基础。
“智能座舱目前成为了智能汽车核心创新的竞争力之一。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智能座舱将与用户的行为和喜好相结合,并与智能驾驶深度整合。”苏坦对记者说,“对于Tier1提供的解决方案,车企看重的是其能否使产品力大幅提升,竞争力持续获得延展。百度的舱-驾-图产品能以更好的模式全栈赋能车企。无论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还是智能地图,我们都非常有信心。明年,国内汽车市场上将会看到很多获得百度多项功能赋能的产品。”(记者 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