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初衷真英雄,轻刀快马见真章
——专访云影院《东北警察故事2》导演&编剧杨秉佳
久违了的快意恩仇、江湖儿女,难能可贵的胸中正义、人间正道,强劲硬核的动作叙事、武打场面。继《目中无人》《东北警察故事》后,本土警匪动作网络电影《东北警察故事2》再次高能来袭。影片由秦鹏飞执导,杨秉佳导演&编剧,魏君子担任总制片人,谢苗领衔主演,以鲜活生动的本土表达、极具爽感的动作叙事,塑造出铁拳担道义的东北警察形象,揭秘男主角李红旗的前传故事。近日,作品导演&编剧杨秉佳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专访。
(资料图)
不改初衷真英雄
光明网:7月8日,《东北警察故事2》电影上线爱奇艺云影院,作为《东北警察故事》的前传,依旧围绕李红旗这个核心人物展开叙事。最初,李红旗这个人物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杨秉佳:对我来说,做剧本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类型的叙事,二是人物。我们决定要做《东北警察故事》的时候还不叫“东北警察”,只知道要做一个现代题材的警匪动作故事。从起名开始,我就想到了李红旗。我觉得他是可以与犯罪分子自如周旋的一个警察。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有气势,要能压得住匪徒,不然怎么抓住他们?同时我们也赋予男主人公很多的“战斗力”,他是一个非常强势、带有强烈主观意愿的人,见过太多黑暗的一面,也是这个形象应该凸显出来的。因此,我先构想了他的名字,然后设定出人物的形象和理念,最后丰满了人物的“缺陷”。我比较期待这个人物一上来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从开场到结尾都是如此。电影《道士下山》里面有句话:“不改初衷,真英雄。”李红旗就是一个不改初衷的人,无论见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极端罪恶,或者面对多大的诱惑,他都没有改变,这就符合我心中对于警察形象的想象。此外,我和苗哥(李红旗的饰演者谢苗)探讨的时候,他经常会说:“这个是李红旗能干出来的事。”“这事他干不出来,这句话他说不出来。”因为这个形象已经扎根在苗哥的心里了,他对人物有自己的评判逻辑。因此,演员会再次赋予人物角色一个定位。综合下来,这些就是塑造李红旗的几个维度。
动作片须“文武双全”
光明网:动作片的突出特征是重武打戏。有些作品把重点放在打戏的场面刻画,而忽视了叙事的推敲琢磨。然而《东北警察故事》系列,既呈现出动作片独有的爽感,同时兼具精良的叙事。在编创中,您是如何平衡叙事与动作的?
杨秉佳: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不光平衡叙事与动作,更多的是融合它。这就涉及类型的问题,相比于《目中无人》的动作片属性,《东北警察故事》系列更“纯”。纯动作片的概念是什么?就是以动作为导向。这部戏的“文戏”前段有五十多分钟,中间只有两个“小打”,但是“文戏”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充分铺垫了打斗的理由。因此,人物打出的瞬间就兼具“合理”的爽感,“文戏”里面一定藏着“武戏”的逻辑。另一面,武戏也是一样。李红旗打人的动作逻辑,一个比一个狠,因为反派做的坏事随着情节发展愈演愈烈,这促成了武打的不断升级,所以武戏里面一样有文戏的逻辑。综合二者,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文与武、叙事与爽感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东北人情社会白描
光明网:《东北警察故事》系列是本土化警匪动作片,既接地气,又燃新意,收获了良好口碑和广泛热议。您如何展现作品的本土化特色?
杨秉佳:我认为本片的本土化呈现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环境氛围,第二点是人物关系。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东北。比如小豆包的那场戏,如果放置在KTV场景,也不影响剧情逻辑,可是换成类似二人转舞台后台,就变得很有东北特色。这就是环境赋予的本土化氛围。相类似的,我们把所有的本土化元素全部设计到一起,海鲜饭店、葬礼、东北大澡堂等,以此铺开一幅东北的生活画卷,也有一种众生相的感觉。另一点,就是人物关系。“艮人”并不是东北独有的,突出的特点还是“人情”。举例来说,李红旗和十八是一个福利院长大的兄弟,后来十八带着李红旗见幕后老大,就跟东北的人情社会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这部戏本土化的另一个表现方面。本土化做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就有代入感了,所以我们总结出——要做东北人情社会的白描。我就是一个比较喜欢写实的人,这个东西恰巧也很符合观众的口味。
铁拳担道义的反英雄形象
光明网:《目中无人》围绕一个“侠”字,目中无人,心有公道;《东北警察故事》系列围绕一个“胆”字,路见不平、仗义出手,最终战胜黄、赌等黑暗邪恶。无论是成瞎子,还是李红旗,二人都有中国式英雄独有的精神气质。您的几部作品都充满了侠肝义胆,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里的仁义与正义。您怎么看待自己笔下的“英雄人物”?
杨秉佳:我觉得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的。武侠是华人世界特有的一种流行文化。因此,我们有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文化基底。这些角色在我看来并不算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尤其是成瞎子,他是个典型的反英雄角色。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尤要满足一些规律,这让我想到业内一位前辈在采访中提到的三点,第一是主流价值观,第二是超强人设,第三是类型叙事。这些人物的英雄之感,或许正来源于此。如李红旗他就跟大部分的荧幕警察不太一样,成瞎子也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但是他们的价值观非常主流,惩恶扬善、行侠仗义都成就了“英雄角色”的精神底色,也是潜藏在人物意识最底层的逻辑,这是创作者赋予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部作品透视创作者内心的价值观,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也是创作者价值判断的缩影。
重视观众内心的“潜台词”
光明网:观众反馈往往是创作者非常看重的一环,您会如何关注作品的反馈信息?针对一些圈外的建议,您会吸纳到作品的创作和改进中吗?
杨秉佳:我们现在非常容易关注到评论,弹幕实时有评论,影片有评论区,微博、豆瓣、知乎等等地方都有很多观众反馈,其中,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如何吸纳和转化评论。我们一定要知道,普通观众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视听语言训练,但是他们非常清楚看片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是评价一部片子的至高标准之一,也是我们进行创作的一个准则。作为创作者,面对评论最重要的就是“转化信息”。比如观众觉得片子前十分钟太慢,如何接受这个反馈?肯定不是把片子剪快。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单位时间内,观众得到的信息量少了,导致观众都在等情节。因此,我们要把这个反馈要转化成创作者能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要求。作为创作者一定要冷静,不要立刻被观众们的评论所引导,但是要非常重视评论的“潜台词”。我很在乎观众的第一感受,他们的意见我会首先转化,然后再吸收,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光明网:您执笔的作品大都体现了中国武侠电影的传统元素,有传承又有新意,具有中国武侠电影的时代审美。如果请您总结一下拍摄武侠题材网络电影的经验,您会分享什么内容?杨秉佳:《目中无人》的创作方式是武侠、西部、犯罪片的迭代方式,再比如爱奇艺云影院的《雪山飞狐之塞北宝藏》是“武侠+悬疑+推理”。武侠的发展空间应该是类型的融合,不一定只拍武侠本体的类型。现在的观众认为武侠元素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在武侠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既保有中式武侠的传统韵味,同时在类型语言上有所创新。其实大家都在构想不同的方式,让武侠重新焕发神采,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推动网络电影向精品化迈进
光明网:相对院线电影而言,网络电影制作成本低、周期短,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实现网络电影的精品化创作,是业内共同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您接连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那么,您认为下一步网络电影该如何朝着精品化创作的方向努力?未来您会继续深耕武侠,还是开掘新的类型创作?
杨秉佳:我认为未来的网络电影有几个方向,第一,是发行方式的改变。《目中无人》《东北警察故事》系列运用的是爱奇艺云影院的发行方式,我是非常支持的,此时内容够不够好,成为最关键的因素。第二,如何提高内容的产出,让“产”变得更好。一方面要有更具经验的团队,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成本。目前网络电影也产生不断向院线电影融合的趋势,如同网剧与电视剧一样,这一定是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纯动作片或是武侠这个类型,我自己天然就很喜欢。在世界范围内,不乏有很多导演一辈子就拍这个类型,而且拍得很好。在动作电影的这条赛道上我还会继续走下去,因为它满足了我自己在创作上的诉求。但是,我会尝试更复杂的内容,也希望能拍一部不是动作片,但是充斥着动作片内核的作品。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实习记者王亚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