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1995年,第一辆中国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短短28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突破——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毫无疑问,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对于已诞生70周年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出口国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首先被广为提及的一定是来自政府端的全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先后推出近70余项支持政策。同时,企业自身在“三电”等核心技术上创新突破,也是成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已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并建立起结构完整、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体系。站在全新起点上,在迈向下一个2000万辆的征途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该如何持续领跑,是目前产业界亟待思考和正视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产品,被消费者接纳的过程并不容易。产品的可靠性、品牌的影响力、充电体系的便捷性等,都是左右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服务品质也是影响品牌成长、产品销量的关键因素。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已逐渐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必修课”。从更宏观角度来说,打好“服务牌”,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虽然新能源汽车并不需要像燃油车一样定期保养,但其电池面临着衰减、智能化系统需要经常升级、充电体系需不断完善优化……这意味着,将卖车从“一锤子买卖”转化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既考验车企的资金储备、现金流等“硬实力”,也考验车企的品牌文化、体系建设、服务意识等“软实力”。
目前,很多车企乐于在服务上加大投入,建立紧密互动的社群,倾听消费者最真实的反馈和建议,进而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这个趋势无疑是有益于产业长期发展的。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尚小,车企通过“小而美”的服务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扩大,乃至走向全球各地,车企的服务也要特别避免“打折扣”,做好产品售后服务也是一场“马拉松”。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势必要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市场。在海外市场的扩展,同样需要车企做好配套,做好满足当地特色和需求的属地化运营和售后服务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