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管理的常识 ,作者吉田幸弘
作者:吉田幸弘
【资料图】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摘编自《工作这么干 团队这样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
不要企图改变下属的意识
要改变下属的行为习惯
下面是发生在某销售分店的事。
这家分店虽然完成了销售目标,但在开发新客户上略显不足。分店长想:" 如果不在开发新客户上多下功夫,下一年度就会干得十分费力。"
于是,他将课长们叫来,告诉他们让各自的下属全力开发新客户。
A 课长立刻对下属进行意识改造。他不停向下属强调:" 今后必须开发新客户 ,否则我们无法生存。"
下属听了答道 " 明白了,今后我会努力开发新客户 ",然而迟迟没有行动。
A 课长想,只要反复叮嘱,下属一定会改变。于是,他一有机会就强调 " 必须开发新客户 ",希望下属将这句话刻在脑子里。
然而,三个月过去了,下属还是老样子,只去拜访有业绩的老客户,结果在 10 人的团队中,平均下来,每个人只开发了两个新客户。
终于,在一次会议上,A 课长忍不住发了脾气,骂了下属。从那时起,团队成员的心离 A 课长越来越远,A 课长变成了 " 孤家寡人 ",更别提开发新客户了。
另一边,B 课长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改变下属的行为。
虽说需要行动,但猛然间让下属每天打 20 个电话邀约客户,他们必将受挫。
于是,B 课长让下属利用每天晨会结束到出外勤之间的这段时间,每个人打三个电话邀约客户。这种工作对下属来说并不算难以负荷,因此他们都能坚持。
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最后在 10 个人的团队中,平均每个人开发了五个新客户。
要想做出结果,重点在于展开具体行动。
像 A 课长般一味强调 " 改变意识 ",下属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具体从哪里入手。
所以,花一些心思让行动变得不太困难,使人可以坚持下去,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有两个小窍门分享给大家:
1. 制定平时的例行动作
像刚才的例子,正因为晨会后大家一起做例行动作,才能坚持下去。
在开始做某事之时,制定一些类似的例行动作,换个说法,规定一些 " 仪式 ",下属自然会产生 " 好!干起来 " 的感觉。
譬如,我在写东西之前,会先给自己冲一杯咖啡,意在告诉自己:" 冲完咖啡就到写作时间了 ",精神自然开始集中在写作上。
2. 只做一点就停下
在领导者看来,下属不应该只做三件事,而应该做 10 件、20 件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数量,下属很难持续下去,这叫作 " 稳态反应 "(稳定性)。
生物具备自我恢复原状的机能。当生物的体温或血糖出现异常时,这种机能就会发挥作用。
同样的道理,一上来就让人长时间从事全新的活动,人体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吃饭不要吃得太饱,要让肚子保持八分饱的状态,这是保持健康的秘诀。
要让行动坚持下去,重点在于 " 消除零行动的日子 "。就这个例子而言,如果下属早上工作太忙,挤不出时间打电话,那么可以规定 " 傍晚必须打一个电话或发一封邮件 " 作为弥补。
能干的领导者在改变下属的意识之前,会先推动下属迈出第一步,再开动脑筋,设法使下属将行为坚持下去。
2
不要只讲道理
信赖和热情也很重要
在以前,上司的命令、指示是绝对不可违背的。但在现代,职场中滥用权力等问题遭到人们非议,因此,用 " 职权 "" 地位 " 驱使他人的强权管理已经大为减少。
那么,在当下这个时代,应该怎样调动下属呢?
领导者 A 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只要自己能讲出充分的道理,下属就会行动。于是,他企图用无可争辩的正确逻辑,即通过讲道理说服下属。
然而这个方法并不奏效。在之前逻辑分析类书籍大行其道之时,出现了大量认为 " 只要自己讲得有道理,别人就会行动 " 的 " 逻辑迷 ",而 A 就是这样的 " 逻辑迷 "。
A 的办法不奏效的原因,是他忽视了一点:比起 " 讲话的内容 ",人们更在意 " 话是谁说的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让他人行动起来有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是信赖、热情和道理。
只要三者缺一,或者不依照这个次序,那么无论你想告诉别人什么,都不会顺利。
换言之,在向对方讲 " 道理 " 之前,首先彼此之间要有 " 信赖 ",这是基础,然后还需要有 " 热情 "。
譬如,一位领导者对你说:" 不完成本年度目标的话,分店或许会维持不下去,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度过这个危机。"
假如说这些话的领导者平时思想让人捉摸不定,说话语气冰冷生硬,做事只重视形式,你肯定不会产生 " 好好干 " 的想法。
要是我的话,我会想:" 现在才说这些有什么用。"
但假如这位领导者平时与员工建立了信赖关系,说话也充满感情,下属自然会产生 " 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 " 的想法,团队也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完全一致。
" 道理 " 固然重要,但是,在讲道理之前若没有 " 信赖 " 与 " 热情 ",人是不会行动的。
要想成为值得下属信赖的领导者,重点在于下面两点:
1. 遵守承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诺言
上司比下属忙,有时尽管对下属做出承诺,却可能拖延,甚至没有行动。
那些往往是一些小小的承诺,但许诺的是你这个领导者,既然许诺了,就请遵守自己的诺言。
你遵守对客户和上司的承诺,却不太在意对下属的承诺。下属对你这种不上心的态度的留意程度,远超出你的想象。
所以,要么先兑现自己的承诺,哪怕拖延一下其他事;要么别随口客套,轻率地许下承诺。
2. 言行一致
身为领导者,必须说到做到。
假设你是一位兼任管理工作的销售人员,在团队成员面前说过打算开发新客户,却因为工作太忙而做不到。这时候你在会议中说 " 大家要多开发新客户 ",就会遭到反驳:
" 领导自己也没有做到。"
" 成天叫我们整理办公桌,自己的桌面却到处都是乱放的文件。"
" 叫我们给文件加密,自己却总是不加密就发出去。"
下属时刻在留意领导者的一言一行,所以,领导者要注意言行一致。
3
不要只给最优方法
要一次提供多个,让下属自己选
某部门的领导者 A 每当希望下属改进时,只给出一个自认为最满意的修改方案。他认为,这样下属就不会困惑,并能按照意见好好行动。
例如,他给销售业绩不佳的下属如下建议。
上司:" 今年只剩三个月了。业绩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你觉得最后冲刺一下的话,能完成多少?"
下属:" 预计大概 500 万日元。"
上司:" 是吗?你在开拓新业务上还是比较弱啊。"
下属:" 是的。对不起。"
上司:" 这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名单,你挨个联系一下试试看吧。"
下属:" ……好的。"
另一个部门的领导者 B 在帮助下属改进时,即使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答案,也不会只给对方提供一个选择,而是提供 2~3 个改进方法,让下属从中自由挑选。
上司:" 今年只剩三个月了,业绩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你觉得最后冲刺一下的话,能完成多少?"
下属:" 预计大概 500 万日元。"
上司:" 是吗?你可以多开发一些新客户,或者让老客户多下订单,又或者可以试试接触一下那些‘休眠’客户,你想怎么做?"
下属:" 我想攻一攻新客户。"
上司:" 我知道了。在现在这段时间,有可能下订单的新客户有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信用银行,你打算攻哪个?"
下属:" 我想先接触一下房地产开发商。"
上面两段对话最后的结论虽然一样,但你觉得哪种方式会使团队成员表现得更好?
按照 A 的做法,下属只能被动接受上司的指示,没有其他选择,这叫作 " 说服 "。
被 " 说服 " 产生的行动通常伴随着 " 不得不做 " 的无奈,带上 " 被迫 " 的色彩,难以产生好结果。
但凡是人,都有 " 不愿被说服 " 的心理,因为人人都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决定自己的行为。
比起被别人指挥,自己选择的行动更容易令人产生 " 主人翁感 ",让人有更高的积极性。
另外,一个人对自己决定的事也比较容易萌生责任感。
B 的做法与人的心理需求相符,因此下属比较容易接受。
事实上,后来表现较好的确实是 B 的下属。
" 说服 " 有 " 我让你明白 " 的味道,而 " 心服 " 来自 " 自己弄明白 "。
被说服与主动接受,两者在行动上的积极性截然不同,行动的质量自然也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因此,领导者希望下属做某事时,与其告诉下属 " 你要这么做 ",不如说 " 这么做与那么做,你选哪个 ",让下属可以挑选。
即使之后下属干得不太顺利,按照 B 的做法,下属也会觉得 " 这是我自己选的,没办法 ",从而坦然接受。但按照 A 的做法,下属不会将该工作当成 " 自己的事 ",自然无法接受。
如果下属按照上司的吩咐行动,在事情不顺时还被上司追问 " 是什么原因导致做不到 ",就会对领导者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要想下属积极行动,不应说服,而应留意如何让对方 " 接受 " 工作。(本文完)
关于作者:吉田幸弘,Refresh Communication 法人代表,日本著名沟通设计师、人才培养顾问、高管教练。
你的领导力的高低
决定了成员对你的信服程度
本质上取决于个人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