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交通事故频上热搜 如何正确地驾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

  • 发表于: 2022-08-24 14:12:16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近日,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交通事故频上热搜。有新闻报道一小鹏P7车主自称在高架桥上开辅助驾驶功能行驶时,与道路前方故障车辆相撞,引发人员伤亡。

“自动驾驶”引发的事故并非个例。去年8月,连锁餐饮品牌创始人林文钦驾驶蔚来ES8并使用NOP领航功能车祸逝世事件也曾在国内持续发酵。而在智能车领头羊特斯拉身上,无论在美国与中国都事故频发且几乎每场事故都能登上新闻引起较大关注,近期的林志颖车祸事件尽管事故原因不明,依然有不少人猜测是自动驾驶闯的祸。

今年6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发布了首份辅助驾驶事故报告。根据报告内容显示 ,自去年7月至今年5月,NHTSA共收到了367起涉及ADAS辅助驾驶系统的撞车事故报告,其中特斯拉上报了273起,占比达74.4%。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自动驾驶”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区分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与近年来自动驾驶整体舆论环境,以及车企的宣传和销售话术也密不可分。简而言之,明明只是减轻人类驾驶疲劳功能的辅助驾驶,被当成了可以脱手的自动驾驶。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L2级的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市场的渗透率已提升至30%。因此,加强公众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了解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正确地驾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

首先公众必须明白,车企也必须向消费者明确的是,根据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目前市面上所售汽车产品所搭载的车道保持、车道偏离预警、并线辅助、主动刹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多为L0-L2辅助驾驶,不满足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定义。

也就是说,目前大部分卖给消费者的量产车型并不具备脱手自动驾驶的功能!

从上图可以看出,《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划分的6个不同等级中,0至2级为驾驶辅助,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员;3至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换句话说,从3级自动驾驶开始,在有条件自动驾驶情况下,才允许驾驶员脱手,只需要在必要时接管驾驶。

自动驾驶主打的技术路线有何不同?

从大类上来看,自动驾驶可以分为单车智能和车路云协同两种方式,而目前消费者层面接触到的智能汽车大多是单车智能方式。在单车智能的技术路线上,可以通过使用的传感器分为两大“流派”:

一、以摄像头为主的视觉技术路线

主要代表企业:特斯拉、丰田Woven Planet(编织星球)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是指在不依靠雷达等传感器,仅通过摄像头作为主要传感器,配合强大算力从而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一种技术方案。

技术优势:主要模拟人眼和大脑的工作,能够实现对道路信号灯有较好的判断,不使用激光雷达等昂贵传感器,成本相比较低。

技术劣势:摄像头比较容易受外界天气、异物遮挡等因素影响。同时,没有激光雷达辅助时,纯视觉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对道路上不常见的物体可能存在无法识别或者误识别的情况。

二、激光雷达主导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路线

主要代表企业:Waymo、Cruise、百度、华为、小马智行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路线多指加入了激光雷达。为了解决视觉算法存在的局限性,许多公司选择了这一技术路线。

技术优势:激光雷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分辨率高等特点,普遍认为是当前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必要传感器。

技术劣势:对比视觉传感器,目前激光雷达的成本仍然高出不少。

纯视觉路线的典型代表是特斯拉,特斯拉认为,通过用摄像头代替眼睛,用神经网络代替大脑,车辆自动驾驶能够比人类司机还要安全。今年上半年,丰田旗下的Woven Planet(编织星球)也明确加入纯视觉阵营,其解释指向了当前自动驾驶最大的两个难题——降低成本,扩大技术规模。这是仅有的两家坚定宣称走纯视觉路线的知名公司,更多的自动驾驶公司选择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再来看看目前的量产车主要有哪些智能驾驶功能?

实际上,目前市面量产车不同车型或者不同配置之间也有所差异。

比如小鹏P7的三种不同硬件配置就拥有不同水平的智能化功能,丐版车型仅拥有定速巡航功能,而XPILOT 3.0则拥有高速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而2.5版本有基础的LCC车道保持和ACC自适应巡航功能。

而特斯拉autopilot分为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和完全自动驾驶,选配价格不同,全系车型都可以选装。如果不选配,特斯拉只会提供基础版辅助驾驶功能。

事实上,囿于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水平还远不够成熟,以及不同企业间也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在消费者实际使用中智能驾驶不可避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比如DMS的识别准确率问题(“车主因眼睛小被自动驾驶误判为开车睡觉”的热搜、车主分神未能及时识别)等。

在近期出现的一些事故中,可以看到,部分消费者对一些辅助驾驶功能还存在一定误区。比如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ACC并不属于碰撞警告或规避系统,在突然有其它车辆快速移动到车辆前方,ACC 可能会无法及时制动或减速;对于静止车辆或物体,ACC也可能出现无法检测的情况。此外,LCC可以辅助驾驶员控制方向盘,但当前方车道线方向急剧变化,例如车道合并、车道宽度突然变化时,LCC也可能会失效。

所以,各位车主一定要对手中车辆的功能有明确的了解才行,并且握紧方向盘!不要分神!

尽管市场上的量产车辆大多只能实现辅助驾驶,但公众对相关概念认知的模糊,加上媒体宣传不严谨和部分企业的过度营销,强化了解放双手等诱导性字眼,导致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过度信任,并放松驾驶警惕性,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发展自动驾驶的初衷,是降低人类驾驶疲劳以及交通风险,打造更加更有秩序、更加安全的交通环境。如今,消除车主认知、预期与现实的差距,也是“自动驾驶”安全提升的关键一环。(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