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升级引发了汽车行业的震荡,全球各大车企先后发布声明,宣布暂停俄罗斯市场的业务。
近日,俄罗斯最大的卡车制造商卡玛斯(Kamaz)正式确认,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的卡车和零部件供应商已停止向其供货。
俄卡车业遭遇供应链危机
俄乌冲突使得俄罗斯汽车产业充满不确定性。在此影响下,欧美卡车和零部件制造商纷纷断供,包括沃尔沃、戴姆勒卡车、康明斯在内的欧美企业均暂停了在俄业务。
2月28日,戴姆勒集团表示,公司将立即暂停其在俄罗斯的业务,包括与卡车制造商卡玛斯的合作。据外媒报道,“暂停业务”包括停止零部件供应、停止联合生产,并在未来出售相关俄罗斯企业的股份。据悉,戴姆勒集团与卡玛斯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持有卡玛斯15%的股份,同时卡玛斯还为戴姆勒旗下的奔驰卡车代工驾驶室等零部件。此次暂停合作,对于卡玛斯来说影响巨大。
同一时间发声的还有瑞典卡车制造商沃尔沃集团。沃尔沃方面表示,鉴于与俄罗斯贸易存在潜在风险,将暂停在俄罗斯的所有生产和销售业务。
随着制裁力度的不断加大,除戴姆勒和沃尔沃集团之外,目前已有不少跨国商用车及零部件企业官宣将根据当前局势重新评估在俄罗斯的业务。其中,斯堪尼亚和达夫均做出了相关声明,将停止向俄罗斯市场供货。美国卡车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虽然拒绝讨论与卡玛斯的关系,但预计俄乌局势将对其在俄罗斯的业务产生“一定影响”。
“欧美卡车和零部件企业集体断供,对俄罗斯卡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有商用车行业专家表示,在供应链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局势的变化带来的结果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俄乌局势陷入焦灼,欧美商用车企业与俄罗斯市场‘划清界线’是迟早的事,这将给俄罗斯卡车产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告诉记者,“卡玛斯所生产的车型中,大部分关键部件由欧洲卡车和零部件企业提供,包括驾驶室、变速器、发动机以及燃油系统等。目前来看,卡玛斯暂时还能依靠一些库存部件进行生产,但随着后续制裁措施的进一步启动,卡玛斯很可能会陷入停产的境地。”
“缺口”能否成中国卡车“风口”
一直以来,欧美卡车在俄罗斯市场占有较大比重,比如长途运输所使用的卡车基本以“欧美系”为主。与此同时,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达夫、依维柯、雷诺、曼恩的产品在俄罗斯高端卡车市场更是成为了“香饽饽”。
近年来,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乘用车领域,中国轿车在俄罗斯汽车市场随处可见,其中,长城、奇瑞、吉利等中国自主品牌均占有较大份额。在卡车领域,以中国重汽、福田汽车、陕汽、一汽解放为代表的中国重卡品牌近年来不断向俄罗斯市场渗透,市场占有率也在稳步提升。
因此,在欧美卡车企业停止对俄罗斯市场供货的背景下,俄罗斯媒体已经开始讨论用中国卡车做替代的事宜。对此,不少汽车分析师认为,动荡局势下,或成为中国卡车品牌进军俄罗斯市场最好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中国卡车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在国际上已处于中高档水平,并逐渐受到国外用户的认可。虽然目前中国卡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仍算‘小众’,但此次欧美企业的集体退出,给了中国卡车企业绝佳的‘填补空缺’的机会。”业内专家表示。
事实上,在被欧美孤立之后,供俄罗斯选择的卡车品牌并不多。近期,日韩一些卡车企业也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生产和销售汽车。这样一来,俄罗斯的选择余地就更少了。综合来看,用中国卡车做替代无疑是最佳选择。
“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国卡车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不过,钟渭平表示,由于长期使用欧美卡车,俄罗斯的运输从业者对卡车品质要求非常高。相较而言,中国卡车产品在可靠性、燃油经济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今,拿中国卡车去填补欧美车企留下的空缺,短期内并不现实。
卡玛斯危机折射供应链自主可控必要性
俄乌冲突,让本就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全球汽车行业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同时也让业界对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加速零部件本土化替代,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今,俄罗斯卡车行业面临的危机,或许未来也会在国内卡车行业中出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吸取教训,加强供应链自主可控是十分必要的。”钟渭平坦言。
“虽然供应链自主可控被频繁提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欧美国家仍存在差距,博世、电装、采埃孚、德尔福等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依然掌握着核心技术话语权。”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中,并不缺“本土化”,缺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本土化”。此次俄乌冲突事件,给中国零部件企业很大的警醒,他们应重新审视,不能再走低价值输出的路线,应进行供应链体系的重建与改革,做到有价值的“本土化”,这才是零部件企业及中国汽车产业链亟需做的事。只有这样,中国本土供应链才能更有韧性,再遇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时,才会有回旋的余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汽车行业的多位代表委员就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话题发声。如今,打造自主可控的汽车产业链已成为当务之急。“解决核心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需要长期投入,技术突破更要耐得住寂寞。对国内整零企业而言,需要静下心来进行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商用车专家谭秀卿说道。(武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