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溯源管理平台:助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 发表于: 2022-09-28 10:32:20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行业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期,其回收利用问题日益紧迫。此外,再加上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更是让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动力电池回收热度提升。

对身处这个行业的人来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黄金“赛道”,更是“星辰大海”,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做好配合,未来市场前景可期。不过,随着在行业内逐渐走向中心位,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依旧存在诸多痛点。

回收利用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比肩增长,动力电池行业回收潜力巨大。光大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称,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将超过30%,2025年销量将突破2300万辆;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或达137.4GWh(约120万吨),利用产值可超千亿元规模。

然而,面对庞大的潜在市场,目前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却处于信息不匹配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溯源管理平台正在发挥作用,助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据悉,自2018年8月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已记录动力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退役、回收利用等溯源信息159类,接入车辆超1000万辆,电池包超1400万套,电量超500GWh。截至2021年6月底,1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平台上注册,其中汽车生产企业470余家,回收拆解企业380余家,综合利用企业280余家。

目前,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内,有现行国家标准10项,包括通用要求2项,管理规范1项,梯次利用1项,再生利用3项;有现行行业标准17项,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今年2月,退役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标准化工作组获批成立。

在法律法规方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明确提出国家建立电器电子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的安全制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固废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更是围绕动力电池做出了具体的指示。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张宇平表示:“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庞大的绿色产业。如果不把回收利用做好,绿色产业就有可能变成‘黑色产业’。做好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绿色价值责任的体现。”在他看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离成熟还早得很,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处长张凡也指出:“当前,回收利用市场正发生变化,废旧电池残余价值上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新兴体系,决定了它的体系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拆解和处理是当前头等大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震坡介绍称,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包括退役信息即时获取难、综合利用企业回收难、交易价格信息不透明等;梯次利用技术亟需突破,包括电池健康状态评估难、退役电池检测效率低、一致性检测体系缺乏等;自动化技术装备有待升级,包括电池兼容性低、智能化水平低、绿色化能力低等。

很多人认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门槛低,容易赚钱。张宇平表示,事实不是外界想象的样子,回收难、拆解难、梯次利用难、资源高效回收难、安全环保管控也难。他认为,目前动力电池拆解和处理是当前行业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无论是电动汽车的生产,还是动力电池的制造,都已高度智能化,大量使用了机器人。但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现在有些地方还主要采用人工拆解的方式进行。上下游产业界同仁应该联合起来,做好电池拆解和处理。”张宇平说。

张宇平表示,目前很多高精尖的C2B、C2C电池包,技术体现为科研人员打造了一张坚固的“盾”,以使电池安稳地固定在电池包内;要拆解它们,就需要用一支尖锐的“矛”速战速决。现在动力电池包最长接近2米,如果工人个子太小,可能就够不到中间。效率低的话,一人一天只能拆解一个电池包,甚至必须经验丰富、能力高超的工人才可以胜任。因此,他强调,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肯定是退役电池的智能拆解。

据悉,格林美近几年组织了一支博士团队研究智能拆解,推出了拆上盖拧螺丝等6大类机器人。“这个做好了,才是领先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应有的状态。”在张宇平看来,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科技创新要先行,把废料变成有价值产品的过程充满挑战。“低端产业怎么提高‘门槛’、提高效率?一定要通过数字化。从回收到拆解,再到装配和最终实现再生利用,我们要将数字化贯穿其中。”他表示。

针对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要解决的问题,张凡也指出,产业链相关方的责任需要落实到位,全链条协同监管机制有待加强,还要进一步提升拆解技术,以适应未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的需要。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一级巡视员周志强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指导对退役电池处理的监管,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并完善回收体系,指导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拆解处理企业。

行业尽早规范 企业提前布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士华认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还不大,正是国家进行规范、企业开展布局的“窗口期”。如果产业已发展壮大,很多企业深度参与,再加以规范的话,成本就会高昂。“发展初期阶段,在宏观层面做出规划,那么产业将按照健康的路径发展,否则会毫无章法。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一定要尽早规范、布局。”他说。

此外,还有行业人士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行业关注的重要议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在这一领域积极投入很有必要。尤其是当下做出前瞻性部署,对于未来3~5年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提到,从行业管理现状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机制已经明确,由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回收主体责任,同时电池企业给予保障。回收网络体系建设方面有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同时鼓励车企采取回购、以旧换新、补贴等方式,提高用户移交废动力电池的积极性。

不过,针对车企作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责任主体的做法,张宇平坦言,真正做好回收利用,并没有想象的简单。回收利用一定要遵循“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原则,产业链上下游配合才是更好的资源互补方式。

可以看到,动力电池回收遇到的难点,存在于技术、数据等多个方面。针对种种挑战,格林美正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破题。比如,联动上下游,打造整个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把废料交给大型企业处理,通过回收利用企业再加工,把具有天然“双碳”属性的材料,返回前端加工制造企业。

目前,各家车企的动力电池BMS还没有开放,实现开放需要一个漫长的谈判过程。由于动力电池有资源化属性存在,回收环节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更使得行业将目光聚焦在产品回收上。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冬昶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大幅降低对于一次资源的需求,逐步实现二次资源完全自给。随着动力电池回收逐步发挥作用,新动力电池中二次资源占比将不断提升,锂、钴、镍三种资源可在2060年前,实现二次资源占比达到或接近100%。

赵冬昶还强调,要加强和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管;推进完善3C电池与不锈钢行业回收与再生法规,降低其与动力电池行业的资源竞争,保障电动化向前推进,还需建立动力电池标签制度及动力电池资源税制度。(记者 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