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市场双向联动!中国汽车产业逐步回归正轨

  • 发表于: 2022-09-19 16:52:58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经历了经济运行与产业链供需的持续波动,中国汽车产业运行正逐步回归到稳步增长的正轨。多项利好政策加持下,新能源汽车产销和出口等领域亮点频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力、活力与韧性得到持续释放。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最新产销数据显示,8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9.5万辆和23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3%和32.1%;1~8月,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1696.7万辆和168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1.7%,实现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产销双增长。

“得益于多项刺激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汽车产销去年结束‘三连降’,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和渗透率持续快速增长,汽车出口连创历史新高,整个产业的韧性与竞争力得到了检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汽车产业也在历练中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收获。”近日,在中汽协举办的2022秋季媒体沙龙现场,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与部分核心媒体交流时说。

政策与市场双向联动产业运行回归正轨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六保六稳’总基调,今年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尤其是针对汽车产业推出了一揽子促消费、稳增长的利好政策,对进一步助力汽车产业平稳增长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汽车产销增长的情况看,政策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付炳锋说。

“政策+市场”组合拳式的双向联动,也成为汽车产业逐步回归正轨的原动力。接下来,国内汽车市场将呈现怎样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付炳锋判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持续作用下,加之传统黄金消费季的到来,预计未来几个月国内乘用车市场仍会呈现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出口将延续良好发展势头,为全年汽车产销实现稳定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做出乐观预期的同时,付炳锋坦言,产业逐步回归正轨的同时,仍要看到诸多制约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犹存。

比如,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小幅波动,恢复基础还需加力巩固,汽车市场仍需政策持续提振;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又出现上涨苗头,以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多重因素为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需要行业企业密切关注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如期或超预期完成既定目标,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而是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具备更强的凝聚力和精气神,赋予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多的正能量。”他说。

践行“双碳”目标是产业责任更是战略要务

谈及汽车产业如何高效践行“双碳”目标的话题,付炳锋表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双碳”目标既是产业责任更是战略要务。汽车产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相关方之一,如何把产业、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如何面对“双碳”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及时应对的大问题。

汽车产业践行“双碳”目标,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减排降碳。去年10月,中汽协在重庆召开 T10 峰会。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江淮、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重汽等骨干企业发布《重庆宣言》, 向全行业发出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双碳’战略,抢抓电动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的共同倡议。目前,越来越多的车企积极主动开展覆盖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循环利用等全流程的减排降碳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碳中和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全球贸易中的“碳门槛”和“碳壁垒”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新一轮碳博弈中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减碳竞争力”?

据了解,中汽协正通过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为汽车行业“双碳”政策制定以及中国汽车产业应对国际竞争中的“碳壁垒”建言献策。

付炳锋透露,目前,中汽协联合行业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开展了《汽车行业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规范》团标制定工作,同时开展了汽车产品低碳发展技术路线与政策体系研究,和碳中和背景下汽车产品及零部件出口对策研究。

“开展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有利于厘清企业边界、明确企业责任,解决企业碳排放核算问题;通过与车企及社会机构广泛合作,梳理汽车产品低碳发展技术路线,科学、客观评估主要技术路线碳排放水平和潜力,对相关政策法规提出建议。”付炳锋说。

针对行业如何高效贯彻“双碳”目标,中汽协提出了六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要统筹兼顾、稳健转型、协同发展。传统产品有序退出,新能源清洁能源产品稳健发展;汽车“双碳”需要全产业链共同低碳发展为支撑,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展做保障。

二是多技术路线低碳共存符合中国国情,内燃机的存续应该由能源供给和市场消费决定;电动化、氢能化和生物质燃料是汽车零碳发展的产品方向,是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三是加速淘汰“双高”老旧车辆,加快降低新车单车碳排放,积极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

四是基于企业的碳排放核算,组织边界清晰、企业责任明确,适合汽车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适合车企碳排放管理和责任落实。

五是建议关于汽车企业和汽车产品的碳排放管理以申报为主,准入为辅;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同源产生,相关法规和标准要减污降碳统筹考虑;继续保持对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生产、消费者购买使用低碳零碳汽车;继续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对燃油限值、碳排放限值、新能源占比等产品管理指标不实行强制法规管理,在“双碳”总目标受控下,允许超排企业付费生产。

六是“双碳”转型加快了汽车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发展进程,带来了建设汽车强国新机遇。低碳制造,将助力提升先进制造水平。

付炳锋表示,“双碳”目标的达成不能单凭某个行业、某家企业、某个领域的一己之力,而是需要举全国之力、举各行业、各产业之力。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践行“双碳”目标需要有大国境界,中国汽车产业在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要有统筹协同的大局观。中国汽车产业要借助“碳机遇”走向新境地,实现从产品到技术的全面低碳,从设计、生产,到使用、报废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产业链共谋发展才是正道

一面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欣欣向荣,产销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一面是由此引发的动力电池及原材料价格的持续攀升,汽车产业链呈现着史无前例的波动与重构。

动力电池及原材料价格会回归理性吗?

付炳锋判断,未来动力电池价格不可能不降。他表示,透过动力电池和原材料价格的接连上涨现象,整个汽车产业应该悟出这样的本质:作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要有立足行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维护合理价值链分工和利益分配,以理性的心态同心协力“抱团”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更加健康可持续。

“包括芯片,我们也以开放的心态去解决芯片供应等等问题。”付炳锋说,“我们欢迎全球芯片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稳定全球芯片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努力。”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动汽车用户体验,也成为拉动电动汽车市场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对此,车企、桩企纷纷试图寻找到一条缓解电动汽车用户用车焦虑的最佳路径。

对此,付炳锋认为,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要适度超前于电动汽车规模的增长。未来,充电桩的建设要进一步下沉,扩大电动汽车在四五六线城市的使用规模,提升电动汽车在这些城市的使用便利性,让更多的电动汽车用户“出得了城、回得了家、上得了路”。另外,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各相关部门也要因地制宜在管理上进行创新,盘活城市公共空间等资源,提升车桩兼容性和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王璞)